91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一级视频免费观看,国产日产欧美视频,欧美一级片网址,日韩视频a,久久视频免费,青青草伊人

客服熱線:029-35970099

陜西新天地固體廢物綜合處置有限公司

請使用手機掃描二維碼,登錄網站手機版。

首頁 > 新聞資訊 > 行業動態

堅持四個最嚴格 增添陜西新動力——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視察講話心得體會

  • 2015-05-28
  • 796
  • [$Content_Label[0]$]
   2015年2月13日至1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西視察時,在充分肯定陜西生態環境保護富有成效的基礎上指出:“陜西的生態環境保護,不僅關系自身的發展質量和可持續發展,而且關系全國生態環境大格局。”同時指出,“陜西正處在追趕超越階段”,希望扎實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總書記的講話深刻表明,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都是陜西必須抓在手上的當務之急和永恒主題,對于陜西的未來,環保與發展同等重要。他還特別強調,“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不能因小失大、寅吃卯糧、急功近利。”

  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需要我們進一步牢固樹立“生態環境也是生產力”的理念,堅持環境優先,堅守生態紅線,在新常態下不斷為打造陜西經濟升級版激發新的動力。

  深刻理解總書記講話對保護陜西生態環境的基本要義

  陜西不僅要在發展中解決好自身環境問題,而且要為全國生態環境大格局做出積極貢獻。總書記的這一特別要求,充分體現了陜西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時也賦予了陜西生態文明建設更多的使命和責任。

  總書記對陜西生態環境事關全國生態大格局的高點定位高瞻遠矚。陜西三大區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均在全國大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北部榆林、延安地區是能源礦產資源的高度富集區,是國家重要的能源接續地和戰略化工基地,同時也是生態環境極其脆弱區。能源資源的開發為陜西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豐碩的效益,又對陜北的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的挑戰,開發與保護的矛盾尖銳而突出。關中的渭河是黃河第一大支流,又與被稱為我國南北氣候分界線和生態安全屏障的秦嶺北麓唇齒相依,面臨秦嶺生態保護和渭河水質安全的雙重壓力。陜南漢、丹江流域更是剛剛通水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占全部水源的70%,能否持續確保中線水源覆蓋地區水質安全,陜西責任重大,不僅時刻不能掉以輕心,而且必須很好地化解陜南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環境壓力。

  總書記對陜西扎實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寄予厚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矛盾,癥結在結構,難點在結構,突破點也在結構。陜西省第二產業比重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1.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重化特征明顯,且高耗能、高排放行業仍處于快速發展態勢,能源化工比重達56%。能源結構不盡合理,萬元GDP能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7%,煤炭占能源消耗的比重高出全國平均7.3個百分點。總書記要求陜西充分利用工業體系完整、科教綜合實力強、產業集聚度高的條件,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和航空產業基地,努力向產業鏈中高端邁進,著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實現總書記的要求,需要陜西按照生態優先的理念加快調整經濟發展模式,用環保優先的閘門來筑牢生態屏障。近年來,陜西銅川資源型城市成功轉型、神府地區循環經濟發展的實踐充分證明,重視生態環境保護,不僅不會影響經濟社會發展,而且能為之插上翅膀,增強發展后勁,使發展的潛力更大、層次更高、持續更強。

  總書記對陜西強化環境法治、依法加強環保提出了嚴格要求。總書記指出,在保護生態環境上不能手軟,不能產生“破窗效應”。隨著今年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實施,過去環保執法偏軟、偏輕的問題從法律層面得到了初步解決。良法善治重在善治,任何法律制度的價值和生命力都在于實施。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形勢,只有守法如鋼、執法如山,用強有力的環境法治強化地方政府環境保護責任,倒逼經濟發展升級,管住損害綠水青山的違法行為,才能讓這部法律真正成為鋼牙和利劍,真正發揮權威和力量,人民群眾的環境權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生態環境才能得到持續改善。

  不斷增強經濟新常態下生態環境保護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

  2014年,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論述,以新常態來判斷當前中國經濟的特征,并將之上升到戰略高度。在新常態下,環境保護工作既迎來了新起點、新變化、新機遇,又面臨著新矛盾、新挑戰、新任務。新常態的提出,表明中央對當前我國經濟增長階段變化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刻,也必將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方向性、決定性和根本性的影響。

  一是中央對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有了新思維。黨的十八大把生態環境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總體部署,并明確了生態文明在“五位一體”中的基礎作用,把加快生態環境建設作為當前的重大問題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務。新《環保法》調整了環境保護在經濟發展中被動、從屬的關系,要求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明確了保護優先的基本原則。“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成為環境、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基本理念。這些新思維、新要求為今后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成為我們推進各項工作的理論基礎和思想武器。

  二是各級政府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有了新認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建設,去年作出建設“美麗陜西”的決定,確定了全省生態環境的目標、任務和措施,并在目標責任考核中將生態環保分值由12分增加到25分,其中環保分值由7分增加到17分。這些對于引導各級黨委政府摒棄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方式和建設模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級黨委、政府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認識不斷飛躍,開始由以前的被動治污染變為主動抓環保,相關部門履行環保責任由過去的敷衍應付變為認真自覺,社會公眾對生態環境治理由抱怨責難變為積極參與。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逐步深入和合力增強,環境保護工作將在地方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將在黨委、政府工作決策中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將在上項目、調結構、轉方式、惠民生等重點工作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三是生態環境預防和治理體系有了新模式。生態文明建設和新《環保法》提出了建立基于環境承載能力的綠色發展模式,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對源頭、過程、結果實行環保目標責任考核評價機制。這些都將改變以往主要靠政府和環保部門孤軍作戰的傳統方式,建立黨委領導、政府推進、部門落實、社會參與、媒體監督的多元共治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生態環境保護的目標導向將從以管控污染物總量為主向以改善環境質量為主轉變;工作重點將從主要控制污染物增量向優先削減存量、有序引導增量協同轉變;推進方式將從單純以行政命令為主向以法律經濟手段為主、行政管理為輔轉變。

  四是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保護有了新期待。近年來,人民群眾對良好環境質量的追求日趨熱切,對幸福生活有了全新的認識和理解。特別是近年來大氣污染、重金屬污染等環境問題不斷發生,沖擊著人們對原有幸福生活的詮釋。廣大人民群眾日益意識到原始風光不是發展,污水濁氣更不是小康,對清新空氣、安全水質、放心食品、綠色生態、低碳生活的渴求和向往已逐步超過對物質財富的追求。“發展的步子放緩些,建設的攤子收縮點,等一等生態修復、治一治環境污染”等想法和心聲,已引起全社會的廣泛共鳴和深刻反思。在生態環境這種最公平的公共產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面前,所有人的認識、訴求空前﹑高度統一。

  五是生態環境監管工作有了新武器。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做出頂層設計,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的路徑逐漸明晰。法律、制度將成為環保監管工作的最有力武器。新《環保法》提出了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等長效機制;完善了環境監測、區域聯防聯治、排污許可等環境管理基本制度;授予了環保部門查封扣押、按日計罰、移送拘留、追究刑責等新的處罰手段。陜西也相繼出臺了大氣、放射性污染防治等地方條例,這些都將成為環境執法監管工作的殺手锏。此外,有獎舉報、信息公開、群眾投訴等渠道的廣泛應用,也將為加強環境管理提供強大的社會輿論監督基礎。

  堅持四個“最嚴格”,在建設和發展中切實筑牢生態環境屏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加快推動以生態環保優化經濟增長的戰略轉型,各級政府必須強化環保在經濟發展體系中的話語權、經濟活動中的監督權以及在經濟評估中的裁量權,真正將環境承載能力和改善環境質量的要求滲透到建設與發展的各環節。環保部門必須帶頭執行最嚴格的環保制度,為構建陜西大生態格局增強硬約束,為打造陜西經濟升級版激發新動力。

  堅持最嚴格的標準。環境標準是國家環境政策在技術方面的具體體現,是行使環境監督管理和進行環境規劃的主要依據。落實環保優先方針,必須堅決執行國際最先進的環境準入標準。在空間上嚴格界定,優化布局;在產業上嚴格定位,調整結構;在項目上嚴格標準,提升門檻,有效推進產業升級,切實加快發展轉型。首先,要嚴格執行現有標準。用現行標準中最嚴格的時段要求進行控制。其次,要拓展標準使用范圍和對象。第三,要盡快制訂地方標準。制定不同區域、不同行業、不同企業最嚴格的環境質量檢測標準和污染物排放標準,以此倒逼發展轉型、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真正從源頭上防止環境污染,為科學發展贏得時間、拓展空間、奠定基礎。

  采取最嚴格的措施。再高的標準如果得不到切實落實,就是鏡中月、水中花。只有采取最嚴格的措施,切實推進環境保護各項工作,才能推進環保工作實現歷史性的突破。首先,要嚴格執行制度。強化各級政府及主要負責人的環保責任,確保認識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到各級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體系,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鋼性約束。二是健全完善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產業政策,明確不同主體功能區鼓勵、限制和禁止類產業名目;劃定不同主體功能區生態紅線,制定不同的總量控制制度和管理措施;嚴格市場準入制度,建立市場退出機制;健全有利于環保的收費政策、環境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排污收費制度﹑環保稅收機制、區域環境補償機制和環保激勵制度。三是認真落實各項環保規劃和舉措。近年來,為扎實推進影響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的治理,國家和地方出臺不少環境保護方面的規劃、方案和措施,要認真抓好落實,確保能夠按照既定目標、時間節點和標準要求,真正達到預期效果。

  實行最嚴格的監管。監管不到位是導致環境形勢依然嚴峻、壓力繼續加大的重要原因。要適應當前環境保護工作形勢,推進環保工作上水平,必須實行最嚴格的監管。首先,要進一步加強環保立法,盡快健全完善國家層面和地方層面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體系。其次,要加強環境監管基礎建設,切實改善監管裝備,健全監管體系,提升監管能力,實現大氣、水質和污染源監管數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確保監管質量和效果。同時,充分運用監測數據,加強對生態環境狀況的分析研判,有針對性地提出加強保護的策略、任務和路徑。第三,要嚴格環境監管執法。旗幟鮮明地查出和糾正一切環境違法行為和現象,切實解決環境執法標準過松、手段過軟的問題,真正做到鐵腕執法、重典治污,當無愧于歷史的環境鋼鐵衛士。

  執行最嚴格的問責。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把環境保護規劃目標、任務、措施和重點工程項目納入本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每年度進行考核評估,并將考核結果作為地方政府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評價以及企業業績的重要內容,實行“一票否決制”。要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嚴格執行責任追究制度。對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終身追究其責任;對不顧環保法規﹑違法上馬的項目,綜合行政、法律、經濟措施予以高限處罰;對不顧環境安全,追求一時經濟增長的地方政府和企業,嚴格實行區域(流域)限批和項目限批。要讓認真履行環保責任的政府和企業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在干部使用、資金投入、項目建設等方面,從政策上予以激勵和傾斜。對那些不重視環保工作,并且制造污染的政府和企業,要予以嚴格問責﹑嚴厲懲罰,使之付出應有的代價。對嚴重危害環境﹑造成重大環境損失的企業和個人,要堅決提起環境刑事訴訟,追究其法律責任。

  生態環境是經濟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支撐條件。只有堅持“四個最嚴格”,才能守住生態環境保護紅線,進而實現生態環境的自我修復、精心調適和持續向好,實現陜西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源泉。來源省環保廳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