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大氣細顆粒物(PM2.5)是對我國當前區域性復合大氣污染貢獻最大的污染物。近年來,以高PM2.5濃度為典型特征的大范圍灰霾污染事件在我國東部地區,尤其是京津冀、長三角地區頻繁發生,對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社會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一次PM2.5排放既對環境PM2.5濃度有重要貢獻,又可通過提供大氣化學反應界面促進二次PM2.5的生成。完整、準確的區域PM2.5排放信息對于識別區域復合大氣污染來源和開展區域大氣污染控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過去二十年間,我國政府在空氣污染控制方面主要面向煙塵、SO2等一次污染物開展,過去的環境統計和污染源普查只針對SO2、NOx、煙塵、粉塵等少數幾種污染物,對于一次PM2.5的排放源和排放量并不清楚。“底數不清、家底不明”的現狀嚴重阻礙了城市PM2.5達標規劃的設計和制訂。
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很早就對PM2.5排放清單編制工作高度重視,積極部署了一系列科研項目進行重點攻關。基于對大量研究成果的總結凝練,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組織編制了《技術指南》,明確了一次PM2.5排放清單編制工作的指導原則、技術方法、重要參數和結果應用,用來指導各地環保部門科學規范地開展PM2.5排放清單編制工作,獲取基于統一方法學和數據來源的PM2.5排放清單結果,為顆粒物污染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學有效的支撐。
問:出臺《大氣細顆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的作用和意義主要體現在哪?
答:該《技術指南》規范了PM2.5源排放清單編制的方法和數據來源。PM2.5排放來源十分繁雜,對應的計算方法和參數復雜多樣。《技術指南》規定了PM2.5源排放清單編制的標準方法和數據源,可以指導各地獲得可靠可比的排放清單結果。
該《技術指南》有助于各地環境保護部門摸清PM2.5源排放基本情況。清單結果作為環境統計和污染源普查數據的重要補充,有助于加強人們對PM2.5源排放特征的認識,制定有效的PM2.5排放控制策略。
該《技術指南》為我國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編制規范體系的建立提供了支撐。《技術指南》作為國家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編制規范體系的重要組成之一,為接下來其他污染物排放清單編制指南的制定提供了參考和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