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陜西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生態環境系統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始終牢記“國之大者”,圍繞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目標,以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為主線,系統謀劃,扎實推進,全省生態環境品質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
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加快構建
2018年召開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出臺《中共陜西省委 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成立以省委書記、省長為主任的陜西省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印發陜西省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實施方案、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若干措施等,建立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自然資源資產離任(任中)審計、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等工作機制,實現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全覆蓋,強化壓力傳導。河長制湖長制、國家公園試點、環保機構垂直管理等改革落地見效,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不斷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加快構建。
重點區域生態質量持續提升
堅決當好秦嶺生態衛士。出臺《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印發秦嶺保護行動方案、總體規劃及相關專項規劃,形成“1+N”秦嶺保護規劃體系。持續深化“五亂”問題治理,完成438座小水電整治,核心保護區、重點保護區169個礦業權全部退出。白河硫鐵礦污染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12處需治理的廢棄礦點已完成3處礦點治理,封堵礦硐74個,清運廢渣19.4萬立方米,生態修復3萬平方米,廢石貯存場建成投用,安全貯渣3萬立方米。舉一反三開展漢江丹江流域涉金屬礦產開發污染綜合整治。秦嶺國家公園創建方案獲批,大熊貓國家公園正式設立。秦嶺陜西段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優良”等級的面積占比提升至99.3%,讓秦嶺美景永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的目標正在變為現實。
守護好黃河母親河。成立省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出臺《陜西省渭河保護條例》《陜西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陜西省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逐步構建“1+N+X”規劃政策體系。開展黃河“清河”行動和干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完成105個問題排污口整治。聚焦延河、石川河等重點河流及水質不達標斷面,推行“一河一策”“一斷一案”限期治理。黃河流域113座縣級以上生活污水處理廠完成提標改造。持續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加快黃河西岸綠色廊道建設,鞏固毛烏素沙漠治理成效。全省水環境質量持續提升,2022年,111個國控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占96.4%,同比提高5.4個百分點,其中黃河流域同比提高9.2個百分點,長江流域首次全部達到Ⅱ類水質以上。階段性消除劣Ⅴ類斷面,同比減少2.7個百分點。
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顯著成效
鐵腕開展藍天保衛戰。強化秋冬季治霾攻堅和夏季臭氧污染防控,扎實推進關中區域“一市一策”精準治霾。2022年,全省10個國考城市細顆粒物平均濃度39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279.7天,重污染天數平均5.2天,與2017年相比,全省細顆粒物濃度下降25.6%,優良天數增加5.4天,重污染天數平均減少9.5天,陜南、陜北5市空氣質量首次實現全部達標。今年3月,省委、省政府出臺《陜西省大氣污染治理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7年)》,扎實推進大氣污染治理攻堅。系統實施碧水保衛戰,建立“2大流域—3個板塊—25個重點河流控制單元—111個國控斷面”的管控體系,強化重點流域綜合治理及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排污口整治和黑臭水體整治,26個城市黑臭水體實現“長制久清”。國家考核的33個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穩步推進凈土保衛戰,強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100%。嚴格重點建設用地環境準入,有效保障人居環境安全。積極推進西安、咸陽、神木3市國家“無廢城市”建設。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整縣推進”試點。全省累計完成6005個行政村環境整治。
環境監管更加精準高效
積極配合保障第一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及“回頭看”和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第一輪中央督察和“回頭看”反饋問題已全部完成整改,第二輪中央督察指出的43個問題整改工作已全面開展,轉辦的群眾信訪件辦結率99.2%。組織開展兩輪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第一輪督察及“回頭看”向各市(區)反饋的610個問題已基本完成整改,第二輪反饋的463個問題已整改完成407個。省政府出臺環境監測和環境綜合執法體系的實施意見,高位推進監測執法信息化“三大體系”建設。建成省級及以下監測點位共1049個,全省水陸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初步建成。始終保持對各類環境違法行為的嚴管態勢,扎實推進風險防范常態化管理,編制完成80條河流(河段)“一河一策一圖”環境應急響應方案,印發《陜西省跨界流域上下游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工作實施意見》,建成高效靈敏的突發環境事件及核與輻射環境應急指揮系統。環境應急事件數量實現“九連降”,全省生態環境安全穩定。
服務綠色發展主動有為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加快建立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依托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推動低碳零碳技術產業化示范。我省63家發電企業完成第一個履約周期履約工作,年度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72億噸。深入推進延安、安康國家低碳城市和商洛市、西咸新區國家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建設。在全國率先實現排污許可制全覆蓋,提前完成國家排污許可質量審核率、執行報告提交率“雙百”任務。建立完善排污權交易機制,累計實現成交額18.9億元。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續下降,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目標任務。全省共有16個縣區獲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命名,9個縣獲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命名。積極高效推進“三個年”活動,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將1266家企業納入執法監管正面清單,在6個產業園區開展規劃環評和項目環評聯動試點改革,全省共有70個項目享受到政策紅利。建立全省重大項目審批服務臺賬,對納入臺賬項目提前介入、跟蹤服務。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全省生態環境系統將堅決扛起美麗陜西建設的政治責任,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始終把陜西生態環境保護放到全國生態環境大局中謀劃和推進。學習好、宣傳好、貫徹好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扎實推進陜南硫鐵礦污染專項整治,堅決當好秦嶺衛士。把牢高質量發展基準線,持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強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保護,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聚焦關中地區大氣污染治理,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以減污減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聚焦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開展隱患排查,有效防范化解生態環境風險,守牢生態安全底線,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省生態環境廳供稿